搜讀小說網 > 1627崛起南海 > 第1076章 膠州灣
    這些衛所距離登萊之亂的中心區域登州城都有上百公里,所以在這場內亂中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一些,都還保持著基本的建制。其中靈山衛轄區的膠州灣是整個膠東半島最大的不凍港,明軍在這地方還保留了小規模的水師建制。海漢這邊雖然沒有將其當作太大的威脅,但也不希望在北上艦隊抵達目的地之前就被明軍偵查到相關情報,所以在膠東半島南海岸線的這段航程中,主力艦隊將與海岸保持三十海里左右的距離,以避免被駐防明軍發現。

    不過為了更切實地掌握膠州灣的狀況,王湯姆還是派出了一艘偽裝成普通商船的偵查帆船,前往海灣內進行偵查,指揮官便是剛在杭州行動立下大功的安全部外勤任務主管龔十七。為了能夠更好地掩飾身份,這艘偵查船上還特地裝運了一些浙江出產的商品,以便應付可能出現的來自當地守軍的盤查。

    膠州灣面積近五百平方公里,有南膠河、大沽河等十一條河流從膠州灣入海,灣內港闊水深,終年不凍。1372年明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到膠州灣,在這里修建了靈山衛,部署駐軍以防范倭寇入侵。

    靈山衛下轄三個千戶所,在行政上由萊州府管轄,軍事上隸屬于山東都指揮使司下的即墨營。靈山衛城位于膠州灣灣口南岸,在永樂二年(1404年)和弘治元年(1488年)又分別由指揮僉事郭崇和分巡副使趙鶴主持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建。如今的靈山衛城城周五里,城墻外包青磚,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東西南北分別有朝陽、閱武、鎮海、承恩四個城門,門上建有增強防御力的門樓。城外建有護城河,深達兩丈五尺,寬為兩丈。

    《靈山衛城建置志》中記載:“四門洞達,街為十字,均齊方正,形若棋盤,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門入,由南水門出,匯于城南,漸次歸海。”城中間建有衛署、經歷司、倉庫、演武場等設施,駐軍規模一千余人。

    在經歷了三次營建之后,靈山衛城已經儼然是膠州灣沿岸地區的軍政要地,駐軍機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衛指揮使為正三品,在地方上已經算是級別很高的官員,而靈山衛行政區域也比后世地級市還要大出不少。

    不過靈山衛在登萊之亂期間也接到山東都司的命令,抽調了大部分兵力前往登州參戰,期間的傷亡著實不少,所以目前也是處在戰后恢復期,駐軍規模肯定是趕不上戰前了。好在當時亂軍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膠東半島北海岸,倒是沒有直接波及到靈山衛這邊,所以靈山衛城及其周邊設施都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但不可避免的是,戰亂期間從北邊逃難過來的民眾大量聚集在了靈山衛城附近,而這些失去土地和生產工具的難民基本就只能依靠官府有限的賑濟茍活。糧食倒還不是最大的難題,到了冬天沒有溫暖的居所才是官府都無法解決的矛盾,無家可歸的難民們為了能夠度過冬季的嚴寒,就只能繼續往南,進入氣溫相對更暖和一點的江蘇地界。其中一部分難民就是在淮安府遇到了替海漢招攬移民的海商,在“溫暖的南方”和“管吃管住”的條件誘惑之下,為了活命踏上了移民船,這其中就包括了登州出身,目前在特戰營中服役的孫真在內。

    類似這種需要抵近偵查的任務,龔十七自然不忘在船上盡可能多地安排熟悉本地狀況的山東人,孫真兩年前從家鄉逃難出來的時候,也曾在靈山衛附近逗留過一段時間,所以對這里的情況還算了解。

    “當初一起逃到膠州的一撥人,起碼有一半都死在了這地方。很多人不愿再往南逃,結果冬天一到,兩場雪一下,凍死的人就上了三位數。說實話要不是凍得沒法,我也不想再往南邊走了,畢竟走得越遠,再回來的機會就越小啊!”孫真談及當年的窘迫狀況,仍然不免心有余悸。

    “你要不往南走,可能就白白死在這地方了,多冤枉!如今不后悔加入海漢吧?”龔十七笑著問道。

    孫真連忙應道:“那當然不后悔!若是當初留在山東,即便能活下來,也頂多就是回去登州繼續種地務農,哪有如今活得精彩!話說回來,要是當初山東有一支海漢軍這種強軍鎮守地方,那孔賊也不至能猖獗一時,禍害地方!”

    龔十七點點頭表示同意,他并不是政工干部,在這方面也講不出什么大道理,只知對海漢效忠,盡力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而已。

    孫真抬手指向前方道:“前邊便是靈山衛城所在地了,以前這里部署有一支水師船隊,便駐扎在前方的唐島灣中,只是不知如今是否還在這里。這唐島灣面積較小,我們這船如果進去,著實有些打眼,既然這趟是以膠州灣為目標,我建議還是不要靠得太近了,免得節外生枝,從海上繞過去進入膠州灣得了。”

    龔十七沒有對孫真的建議提出異議,他所接到的命令,此次抵近偵查的重點是膠州灣內的地理狀況,而非明軍在這一地區的部署情報。而且為了不脫離大部隊,行動時間上有一定的要求,也不能在這地方耽擱太久,直奔主題大概就是最高效的解決方案了。

    這艘偵察船在距離海岸不到兩海里的洋面上緩緩經過了靈山衛,期間并沒有遇到他們所擔心的海上盤查,龔十七在望遠鏡里看了半天,也沒有見著一艘大明水師的戰船。

    帆船很順利地駛入了膠州灣之后,才零零星星在近岸處看到了有少量漁船出沒。孫真觸景生情道:“當初逃難來膠州灣,就算官府沒什么賑濟糧可發,但終歸是個靠海吃海的地方,倒也不至餓死。記得有兩個月官府糧倉已 府糧倉已空,大伙兒就只能靠著海產和野菜度日。我那時候每日便到海邊灘涂去揀退潮之后的各種貝類、海菜,有時本地漁民收獲豐盛,也會分些魚蝦給我們。”

    龔十七問道:“那你們逃到這里之后,為何不自行搭建房屋抵御冬寒?”

    孫真苦笑道:“哪有這么容易?大多數人逃出來的時候也就只來得及帶點衣物和錢財而已,走得慢了,叛軍一到可不光是搶錢了,那是連命都要收走的!到了這地方人生地不熟,除了一些整村整莊逃難出來的人能組織起來建房,像我這種單家獨戶的人,逃出來的時候就帶了一把鋤頭,根本沒辦法建房,能搭個遮雨的窩棚就不錯了。”

    龔十七是南方人,在此之前也從未到過長江以北,并不知道明末小冰河期的厲害。像膠州灣這地方雖然號稱不凍港,但最近幾年的冬天,膠州灣里的海面上也同樣出現了大片的冰面,只是因為此地的河流入海口很多,較為充沛的水流量讓海面難以徹底封凍起來罷了。這地方在冬季溫度低至零下十幾二十度也是常態,這對于沒有取暖設施的難民來說簡直就是不可逾越的難關。

    對于膠州灣的偵查并非走馬觀花,而是有專門的側重,龔十七出發之前,頂頭上司郝萬清和海軍司令王湯姆特地對照地圖向他叮囑了膠州灣中需要重點偵查的區域。這個地方位于膠州灣東岸靠近灣口的地方,是一個面積不算太大的半封閉港灣。當然這個“不大”是相對整個膠州灣的面積而言,當他們進入這處港灣之后,發現這個港灣內就算要停泊整支北上艦隊也是綽綽有余的。

    按照上司的交代,偵察船特地在這里停靠海岸,對地形地貌進行了粗略的勘測記錄。雖然他們不清楚上司是如何知道距離舟山千里之遙的地方有這么一處未經開發的天然港灣,但對這地方進行勘測并繪制軍事地圖的用意卻是再明顯不過了——國防部大概已經看上了這個地方,之后可能就要找機會下手占領這里了。

    龔十七和孫真并不知道這地方是后世北海艦隊駐扎軍艦的主要港口之一,海漢雖然目前的主要目標是放在了膠東半島北岸的目的地芝罘島,但這也并不妨礙對膠州灣垂涎三尺的國防部先過來探探路子。如果說芝罘島的港口無法保持四季通航能力,那么這個地方就可以算是更適合大型艦隊常年駐扎的港口了。今后海漢的北海艦隊,完全可以將這里作為主要駐地港之一。

    這地方唯一存在的問題,就是距離隸屬鰲山衛的浮山前千戶所駐地僅僅只有十來里地,要在這里落腳肯定會引起大明軍方的注意,屆時少不了也得以武力開道了。

    浮山所周長三里,城防工事與靈山衛城差不多是同一檔次,目前駐軍規模不詳,但理論上最高也就駐軍千人左右,并不足以對連級以上成建制的海漢軍形成太大的威脅。如果海漢安了心要占下這個地方,僅僅靠地方駐軍肯定是擋不住海漢的行動,頂多也就是添點亂拖延一下時間而已。

    這處天然良港雖然沒有官府機構,但還是有一些漁民零零散散地住在附近。孫真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找到了一戶漁民,自稱是北上到登州做買賣的海商,用一壺酒作為代價,向其詢問了一些關于本地明軍活動頻率的問題。

    這個時代的民眾也沒有多少保密意識,事實上浮山前千戶所的衛所兵有很多就是出身于這周邊地區,孫真找著這戶漁民,正好家里就有子弟在浮山所服役。這家人拿了好處也不疑有他,只將孫真當作了擔憂本地治安狀況的商人,原原本本地將所知的情況全部告訴了他,還問他要不要去浮山所城看看。若不是行動時間有限,孫真倒是很想去浮山所實地看看。他本身就是山東出身,想要獨自混入本地其實并不困難。

    這些看似瑣碎的情報,記錄下來之后,再經過安全部和軍方參謀部的整理匯總,就會成為日后采取軍事行動的參考資料,而孫真這樣的本地人在搜集打探情報方面顯然具備了無可比擬的優勢,由他出面也能省下安全部不少事。

    偵察船只在這里停留了大約兩個小時,便啟航繼續沿著膠州灣海岸線行進,對海灣內的沿海地形地貌進行大致測繪。當天下午,順利完成偵查任務的這隊人才駛離膠州灣,全速往前趕去。目前主力部隊已經到了他們前面大約三十海里的地方,要緊趕慢趕才能追上去了。

    其實在膠州灣東邊百里的鰲山衛衛城附近,也還有另一處天然港灣鰲山灣,不過當地港口條件遠不如膠州灣,加之鰲山衛城就坐落于海灣內,所以海漢并沒有將當地列為軍港候選地之一。

    偵察船直到翌日下午才追上主力部隊,然后孫真和龔十七用小艇去到旗艦上,向指揮部匯報了在當地的偵查所得。又過一日之后,艦隊來到了膠東半島的最東端,隸屬成山衛轄區的成山角。正好同在旗艦上的幾名穿越者來到甲板上,以成山角的海岸為背景,合照了一張照片做為紀念。

    這可不是他們個人的惡趣味,這數碼照片日后會用筆記本電腦讀取出來,然后由畫師制成放大版的繪像,再由南下的船只一站一站地傳送回三亞,刊登到海南島最有影響力的官方媒體《海漢日報》上,作為海漢軍的最新功績對民眾進行宣傳。當然了,這種宣傳文章肯定會配上相應的地圖,以標明海漢軍北上后所到達的位置。

    每一次海漢在海外的大幅擴張,都會伴隨著相應的宣傳攻勢,以增長歸化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幾年下來,海漢軍戰無不勝的光輝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民眾也會以海漢在海外領地的不斷擴張而感到驕傲。